精准强效、持久控脑,洛拉替尼一线治疗亚裔患者数据斐然!发表时间:2022-09-15 21:29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(ALK)融合基因在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3%-7%,被称为“钻石突变”[1]。随着一代、二代及三代ALK-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的问世,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(OS)显著延长,并促使ALK阳性晚期肺癌逐步走向“慢病化”管理行列。从化疗到一、二代ALK- TKI,疗效不断提升,但不可避免会发生过早耐药和脑转移,亟需新一代TKI解决临床困境。 CROWN研究显示,洛拉替尼对未经治疗的ALK阳性NSCLC患者的疗效优于克唑替尼,研究结果支持洛拉替尼用于伴或未伴基线脑转移的ALK阳性NSCLC患者一线治疗[2]。2022年9月,欧洲肿瘤内科学会(ESMO)大会报告了随访36个月后该研究亚洲亚组的更新结果[3]。 CROWN研究是一项国际、进行中的、随机、Ⅲ期研究,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期间,共计296例既往未经治疗的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被纳入其中。全部患者按1:1的比例随机分组接受洛拉替尼(n=149)或克唑替尼(n=147)治疗[2]。在2022年ESMO大会公布了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中国台湾地区等亚裔人群的研究结果,共包括120例亚裔患者,120例亚裔患者随机分为洛拉替尼组(n=59)和克唑替尼组(n=61),洛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分别有11例(19%)和16例(26%)患者存在脑转移[3]。亚裔人群在总人群的占比较高,代表性强,为国内洛拉替尼一线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依据。 ▎洛拉替尼在亚裔人群PFS的HR低至0.24: 在亚裔人群中,截止至2021年9月20日,洛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经盲态独立中心评估(BICR)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(NR)和11.1个月,洛拉替尼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了60%,两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61%和25%[3]。两组经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分别是NR和9.2个月,洛拉替尼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了76%,两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63%和12%[3]。 在全球人群中,截止至2021年9月20日,针对洛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PFS随访分别持续了36.7个月和29.3个月。此时,尽管洛拉替尼组的中位PFS尚未达到,但显著长于克唑替尼组,两组患者经BICR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NR和9.3个月;与克唑替尼组相比,洛拉替尼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下降了73%,洛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63.5%和18.9%[2]。 ▎亚裔人群、全球人群的ORR为77%-78%: 在亚裔人群中,经BICR评估,80%的洛拉替尼组患者和29%的克唑替尼组患者有≥12个月持续反应[3]。洛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ORR分别为78%和57%[3]。在全球人群中,洛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ORR分别为77.2%和58.5%[2]。 ▎亚裔人群、全球人群的颅内CR率为72%-73%: 在亚裔人群中,洛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颅内(IC)疾病进展时间(TTP)分别为NR和16.6个月,洛拉替尼组患者的颅内进展风险显著下降了97%,两组的3年颅内无进展率分别为98%和42%[3]。针对基线存在脑转移的患者,洛拉替尼组和克唑替尼组的IC-ORR分别为73%和20%,其中洛拉替尼组的颅内完全缓解(CR)率为73%[3]。 在全球人群中,对于基线脑转移患者,洛拉替尼一线治疗3年颅内无进展率达72.8%,一线治疗的颅内CR率达72.2%,颅内进展风险降低90%[2]。 凯石专业临床试验招募致力于为肿瘤患者提供创新药及仿制药Ⅰ~Ⅳ期临床研究、肿瘤临床试验、肿瘤免费治疗、医疗器械临床研究、受试者招募等服务,详情请咨询在线客服。 |